“好了,你们现在已经不是秀才了,统统给我抓起来!”
话音落下,在场的所有生员全都傻了。
这……
皇上这也太狠了吧?
打入死牢,秋后问斩?
啊?
带头罢考者,当场就有人吓尿了裤子。
而其他参与罢考者,也统统面如死灰,“革除功名,永不录用”这八个字就仿佛是一记闷棍狠狠地敲在他们脑袋上。
“不是,大人,我我我……我是被蛊惑来的!”
“错了,大人,我错了,求求给个机会……”
当场就有参与罢考的考生反悔。
“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,到牢里听候落吧!”
江浙的罢考事件,最终走到了朝廷强势镇压,罢考者被打入大牢这一步。
这也让这些生员背后的家族势力以及地主乡绅好一阵错愕,没有人想到朱元璋会如此之强势。
不给任何谈判的机会,上来直接就是一把按死。
带头者秋后问斩,参与者革除功名,永不录用,其背后的家族也被牵连追缴税款。
“好好好!皇上这是要把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死啊!”
“我就不信了,皇上能抓了江浙的学子,还能把全天下学子都抓了不成?”
“不错,越是这个时候,我们读书人就越是要团结!”
“事不师古,以克永世,匪说攸闻!”
“江浙的学子别怕,你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学子,还有全天下的学子!”
眼见事态越闹越大,世家大族和地主士绅们并没有慌,因为这反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。
因为事情闹得越大,站到他们那边的读书人就越多。
到时候,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站到他们那边的时候,看皇上这个孤家寡人还能不能也像今天这般硬气?!
所以,他们只需要静静的看戏,或者煽风点火,添上猛料,让这把火烧得更加猛烈。
一时间,全国各地谣言四起,人心惶惶。
这个时候,一篇署名为朱元璋的文章,出现在了《明报》上。
文章先以强硬态度表明朝廷对罢考事件的立场,强调士子必须遵守法度,不得恃功名而抗命。
随后指出闹事生员们恃功名为护符,抗粮罢考,刁恶成风,并强调朝廷设科取士,原欲得读书明理之人,岂容此等无赖之徒借端挟制?
文章明确表示,凡参与罢考者,轻则革除功名,重则治罪,绝不姑息。
同时,文章再次强调,士绅与平民同为国家子民,理应共同承担赋役,特权只会导致“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”,违背圣贤倡导的“天下为公”之理。
改革是为了“均平赋役,恤养穷黎”,是为了全天下的百姓,而非针对士人,真正的儒者应“以天下为己任”,而非只顾私利。
若只顾私利而罔顾天下百姓,那还是读圣贤书的士子吗?那是百姓的敌人!
你们这些文人不是喜欢道德绑架吗?
这一次,朱元璋也来了一次道德绑架,整篇文章以儒家理论包装政策,在谕旨中引用经典,将改革与文人的道德责任直接绑定。
你们不是天天把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挂在嘴边吗?你们的终极理想不是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吗?怎么到了为百姓均平赋役的时候,你们就抗粮罢考了?
文人既读圣贤书,便应“知君臣之分”,罢考是“目无君上”,不支持新政就是“为了一己之私而罔顾天下百姓”,违背孔孟之道。
文章一出,整个大明哗然……
sabq。。sabq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