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3章破诅咒(6000字)
“我有两句想说说”、“看完了有点变化”、“昨天对《与魔搏斗的人》理解得还不够全面”……
主席话音一落,在场的六人,包括副主席柯尼斯,都接续出言。
果然,奥尔对当下的画面是有预感的,在座都是有识之士。
“就由我先说点浅薄的看法吧。”老规矩,主席开口,柯尼斯先接话。
“顾陆先生聚焦了被魔驱使的人,也是我们医学意义上具有精神病倾向的作家作为主角,但在顾陆先生的笔下,没有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这些词汇。尼采、克莱特斯、荷尔德林、尼采都是[中魔之人]。如此独特的视角,就使顾陆先生的传记作品呈现巨大的吸引力,就像今早出门我看见我小孙女,忍不住亲一口的吸引力。”柯尼斯说,“只有三篇都看完,才能够体会到——体会到人性类型学。很抱歉,我私自取了一个名字。”
德意志人的玩笑,总是在不合时宜时出现,并且很多时候并不好笑,就像吸引力的比喻。
“人类类型学?很恰当的名字。”见贝德柯尼斯已没开口的意思,她才接话,“它不仅适用于文学领域,对分析理解其他领域的天才人物也具有启发的意义。我昨天就在想,顾陆先生有什么魔呢?”
翻译翻译,顾陆有什么病?
是噢,顾陆肯定有病,毕竟他的天才程度,比之三位专主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她的发言,让在座众人都晃神,很快他们就发现,自己对华夏作家了解并不多。
接下来众人交替发言。
“顾陆先生在书中实际上写了四位作家。”
“是啊歌德是更完善和理性的创作模式,而荷尔德林、克莱斯特和尼采则是激情、冲动、被魔控制的创作模式。”
“仔细想想顾陆有可能是歌德的形态。”
“没太可能吧,我记得顾陆先生童年生活非常悲剧。”
……
眼见圆桌会议的讨论内容要歪楼了,主席奥尔马上扳正。
奥尔说,“与魔搏斗的人,我一开始不知道书名代表什么含义。现在我清楚了,与魔搏斗就是创造力与毁灭的战斗。内涵非常深刻,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放在高中教材,而不是初中。”
这跟华夏有段时间的做法一致,就是要减少小学和初中教材里鲁迅的文章,理由也是这样,认为这个年龄阶段并不能很好理解鲁迅的文章。
“我有一个想法,”柯尼斯说,“三篇文章的长度不可能完整纳入初中教科书。我们应该节选其中华彩段落。就好像教科书里截取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。”
“先节选,再在高中选入完整的,”柯尼斯见众人都一副赞同眼神,他语速很快的说,“那么就选入克莱斯特吧,相信各位已没有意见吧?”
尼采篇确实是神来之笔,柯尼斯承认,但犹如被猎人驱赶的克莱斯特更能触动他的内心,使他也有点紧迫感。当然肯定没那么夸张,更没入魔。
相信爱看书的人总会有这样的感觉,喜欢一位作家,往往并不是他口碑和销量最好的作品。
“柯尼斯先生你在说什么?肯定应该是尼采篇,尼采篇的情绪和文笔,明显是高于另外两篇。我们身为严教委员会的学者,必须注重专业性。”
“尼采篇是好,可尼采的理论,和他的著作一点也不适合高中生。还是克莱斯特篇更合适,这才叫专业。”
“我认为荷尔德林篇也不错。”
……
是的,这下子并非能不能登上教科书的问题了,而是具体选择哪一篇的问题。
对此,即便是奥尔从中调解,其余六人也各持己见。
是这样的,越有知识的人,对自己的选择就越会坚持。
圆桌会议为了此事,甚至争吵了足足半个月。
让作家顾陆都有点遗忘了,就是刚开始几天还天天看邮箱,期待着有什么回应,后面就——随他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