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尖小说网

笔尖小说网>朕就是万历帝 > 第909章 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好(第1页)

第909章 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好(第1页)

第909章百姓们喜欢的,就是好!

“专唱黄梅戏?”俞巧莲不敢相信。

玉皇街三大戏院,万和楼主唱昆曲,广德轩主唱徽剧。主戏班没空,才会邀请其它剧种戏班去唱戏。

众乐园倒是不拘,什么火就唱什么。

不过行业公认,万和楼是昆曲主场,广德轩是徽剧主场。

有这两个主场戏院打底,所以大家一致认为,昆曲和徽剧是主流戏曲,是大剧种。

其余没有主场戏院,只能排队在玉皇街其它戏院唱,或者见缝插针地在三大戏院唱的剧种,是第二档,是小剧种。

越剧、河南高调、蜀戏、西秦腔、青阳腔、海盐腔、弋阳腔、汉剧、南音,不管它某个时间在京师特别火爆,出了某个戏班某位角,受到热烈追捧。

但它们就是小剧种。

其中原因也有它们刚刚兴起,正处在成熟的过程,还不够完美。

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没有主场戏院。

主场戏院其实很简单,越剧广受浙江籍官员和商人喜欢。

浙江同乡会也很有钱,钱在玉皇街买一个戏院,专唱越剧就可以了。

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。

要不然谁凑钱买个戏院,都能碰瓷一下大剧种。

昆曲和徽剧走到今天这步,一是有一群文人在帮衬。

比如王世贞兄弟为首的戏曲研究院,给昆曲写评论,哪里好,哪里不好,十分中肯。又帮忙总结,定音调、规词牌,完善昆曲的唱腔和特质。

还亲自下场写戏文,一步步把昆曲推到今天这一步。

爱好昆曲的多在三吴,这里出才子、大官和巨贾,不仅有才、有钱,庙堂上人脉也不小。官场、民间一起使力,把它推到今天这个地步。

徽剧也差不多。

它背后站着徽商,还有胡宗宪为首的徽籍官员。

胡宗宪是新党巨擎,东南系的一代目。

从戚继光、俞大猷到刘焘、卢镗,从谭纶、王崇古到潘应龙、王一鹗,都受过他的提携和恩惠,要给他几分面子。

这些情况,戏曲行业都知道,俞巧莲也知道。

但任何地方戏班进京,想唱红京畿,都得经过几个步骤。

一是有戏园子愿意给机会,让他们上台唱。

二是唱到一定名气,积累了一定的观众,有常驻戏院。

常驻戏院和主场戏院完全不同。

常驻戏院是你在各戏班唱得不错,能赚到钱,戏院愿意跟你签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契约,包场给你唱。

可观众口味是变的,一个月,三个月后,观众听腻了,喜欢其它戏班的戏,戏院解约,你就得滚蛋,重新到处跑场子唱戏。

主场戏院是这个戏院只唱某一剧种。

万和楼是昆曲主场,它常年有两到三个昆曲戏班轮流唱戏,时不时还从苏州、扬州和南京,请几个在江南唱出名的昆曲戏班来唱戏。

其它剧种戏班也有机会去万和楼唱。每月有三到五天,专门留给其它剧种的空窗期,让爱好昆曲的观众听个新鲜,稍微换下口味。

想不到黄梅戏刚进京,才刚刚唱红,就有机会拥有自己的主场戏院?

虽然只是在玉皇街边上的罗马街,可足够了。

董理比俞巧莲懂事理。

地方剧目想成为主流,一要自己的本事硬扎,唱得好听,大家都喜欢。二要上面有人。

长公主外加一个少府监杨财神,足够把黄梅戏捧红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